HI~歡迎來到數造云打印平臺!
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展覽會上,市民與看護機器人互動。
深圳商報記者 余璐 王海榮。9月23日,2016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暨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展覽會舉辦“生命科學創新趨勢高峰論壇”,邀請多位行業領袖聚焦生命健康科學前沿,探討腫瘤免疫治療、人類微生物組學、航空航天健康醫學等生物科學領域技術的突破進展,交流行業投資熱點及投資模式。
全球公開腫瘤基因組數據超2萬例
“基本上目前能想到的腫瘤,國際上都在進行細胞精準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國內也有多個項目團隊在探索。”裕策生物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高志博在演講中表示,腫瘤是基因組的疾病,從組織層面來講,腫瘤是一個復合的組織,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使得腫瘤基因組大規模測序成為可能,目前全球公開的腫瘤基因組數據超過2萬例。
高志博表示,目前公認的最有前景的治療方案是“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這也是未來腫瘤治療的發展趨勢。那么,腫瘤精準免疫治療具體有哪些方式?高志博重點談到了針對腫瘤特異性抗原的精準免疫治療策略,比如使用免疫檢驗點抑制劑、結合腫瘤特異性抗原疫苗、誘導擴增腫瘤特異性抗原T細胞等。“每個腫瘤病人都不一樣,適合的治療方案也不一樣。通過腫瘤特異性抗原基因檢測或其他檢測手段,篩選合適的病人或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是實現精準免疫治療的關鍵之一。”
多項生命健康技術“天為地用”
“太空科技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不只是衣食住行用,包括生命健康方面,都有多項太空科技‘天為地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熊江輝表示,以其科研團隊為例,其中一個技術是“全自動細胞自動培育技術”,通過“神九”、“深十”技術,支持完成心肌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空間試驗,收集在軌飛行數據、進行技術積累,今年相關技術已經實現了地面應用,具體產品包括干細胞自動培育裝置等等,目前銷量已達百萬元。
人類微生物組學掀起產業浪潮
“人體微生物組是人體的第二套基因組,近年來國內外都啟動了多個重大微生物組計劃。”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協會發起人、銳翌基因首席科學家秦楠表示,人體微生物組的研究迅速發展,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近年來生物醫學中最令人激動的研究之一。
秦楠介紹,目前國際上以人體微生物組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產業,據其側重點的差異可分為三個方向:生物治療、微生物組檢測和菌群移植。以微生物組為靶點或藥物的相關產品已多次臨床驗證,有的已經獲得美國FDA批準,并有相關產品臨床試驗。他認為,這將帶來產業的生命健康創新,例如,根據人體微生物組設計的各種疾病高相關性分子標記物,可以用來進行慢性疾病的早期檢測;人體微生物組菌群成分的變化,可以在人體內環境層面反映人體健康特征,就像人體健康的“晴雨表”。
未來有望打印“人工肝臟”
當我們以為3D打印只能打印一些玩具、小模型時,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究者已經可以打印出人體的干細胞,甚至打印出患者需要的人工內臟。
畢業于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生物工程系的袁玉宇展示了一臺三維腎臟結構打印和生物3D打印機。他是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也是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2008年9月帶領團隊回國創業以來,袁玉宇利用生物3D打印等基礎平臺,精準高效地制造出了眾多用于人體組織修復的新型植入式醫療器械。
其原理是利用3D增材制造原理,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將應用生物材料與生長因子、生物材料、干細胞等結合起來,通過3D打印加工成型,成為醫學上需要的再生型植入式醫療器械。
據介紹,目前國外已將生物3D打印技術應用于戰斗中受傷士兵的身體創面修復,還可以在患者的患處直接“打印”,讓里面的干細胞自然生長。
下一階段袁玉宇計劃設立3D打印醫學服務中心,專門用于手術精準設計、圖像重建、手術模型打印,并重點在3D打印重建腦膠質瘤模型用于精準用藥、3D干細胞打印用于腦癱兒童的治療、細胞3D打印用于脊柱損傷的治療、3D打印器官芯片用于藥物篩選等四方面發展細胞3D打印技術。
“未來產業發展中還將出現材料與藥物的聯合打印、材料與細胞的聯合打印,載藥腦膜、活性組織、人工肝腎打印等新趨勢。”
瀏覽更多最新、最快、最有價值的資訊信息,請上d.aau3d.com
除特殊注明的文章,aau3D文章均為原創或者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并鏈回本頁,謝謝!
瀏覽公司更多信息,請掃微信公眾號更多驚喜等著您。
相關推薦
全部評論 0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