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歡迎來到數造云打印平臺!
3D打印技術正在重塑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在航空航天、地理信息、軍工、醫療、藝術設計和消費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都大有用武之地。在我國,3D打印總體技術水平處于模型制作向零部件直接制造的過渡階段,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亟須加強協同創新,進一步推動我國3D打印技術的發展。
在北京3D打印研究院,趙新副院長拿著一個3D打印的人體心瓣模型,講述了這樣一個有關3D打印應用的真實故事:按傳統做心臟瓣膜替換手術,一般是病人做CT后,根據一張張二維平面的CT片子,醫生全憑想象,在腦海里把這些平面圖疊在一起,判斷心臟瓣膜的損壞程度和需要手術的位置,以確定病人的手術方案。但是,一旦判斷不準,病人遭罪,也容易造成醫患矛盾?,F在北京某醫院和3D打印研究院合作,把病人的CT數據提供給研究院,很快就能拿到根據醫學數據3D打印出來的心瓣模型,醫生用它輔助診斷,準確率得到了極大提高。
3D打印技術在我國的應用,正在取得長足進展。
快速走向實際應用
3D打印是實現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核心技術之一,同時也開啟了個性化商品制造的商業模式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3D打印展品引人注目。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展品是用3D技術打印的C919機頭主風擋的窗框,它是采用“同軸送粉”技術,用鈦合金材料打印而成。此外,還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參展的用3D打印的高性能碳纖維接頭和用3D打印的鋁合金空間轉位捕獲桿……
3D打印,又叫增材制造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式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快速成型技術,是制造原理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盧秉恒表示,增材制造與傳統的等材制造和減材制造三足鼎立,互為補充。從制造方式來說,鑄鍛焊在制造過程中重量基本不變,屬于“等材制造”,已有3000年歷史;隨著電動機的發明,能夠車銑刨磨的機床的出現,通過對材料的切削去除達到設計形狀,稱為“減材制造”,已有300年歷史;而以3D打印為代表的“增材制造”,1984年提出,1986年實現樣機,才30年時間,被稱為“20世紀最具革命性的制造技術”。
2015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發布《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增材制造技術是實現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核心技術之一。中國緊跟世界科技趨勢,高度重視和全面發展3D打印技術,“急追”先進國家。
盧秉恒院士說,3D打印“熱在今天,造就明天”。未來制造業將是“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大致會呈現這樣一個網絡服務云平臺:眾需收集—創客設計—3D打印驗證設計—虛擬制造—生產分包—物聯網配送。
因此,3D打印還展現了一個全民創新的通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代,創客們設計出來的某些產品,傳統制造業沒有辦法實現,或者成本非常高。而3D打印從技術上、成本上、快捷程度上都可以支持,使之變成現實??梢哉f,3D打印技術開啟了個性化商品制造的商業模式。
替代傳統制造有待時日
3D打印已開始應用于小批量的直接制造,但短期內,難以替代傳統制造業,兩者會在較長時間內并行融合
3D打印的關注度如此之高,目前,在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3D打印應用情況如何?
傳統的減材制造是在大尺寸的原材料上進行沖壓、切削、鉆孔等多個環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零件或產品。比如制作一個渦輪,可能需要用300公斤的原材料,最后制成產品,只有50公斤重。與之相比,增材制造是加法制造,從無到有逐層堆積原材料,直到得到成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制造工業垃圾,非常環保。據測算,3D打印節約材料大約70%至80%。此外,3D打印在制造模式上也有明顯優勢。傳統制造都是在一個成熟的流水線上進行大批量的生產和加工,而3D打印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以及一體化打印,省略了組裝環節。
目前,我國3D打印技術主要在“一高一低”兩個領域應用比較普遍:“一高”是火電、核電、航空航天、軍工等高科技領域。這些行業使用的高端機械,用傳統制造模式主要依靠焊接實現零件的結合,但是焊接技術往往引起性能衰退。而3D打印可以實現一體化打印,實現了零件之間的無縫對接,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精度。因此,3D打印在這些領域得到快速發展。“一低”是指制造成本低、制造周期短,有利于個性化小批量制造的產品。因為3D打印技術可以讓數字文件精確復制成實物原型,所以還可以用來制作“獨一無二”的創意產品,比如人偶、禮品等。在北京3D打印研究院,記者看到琳瑯滿目的各種3D打印產品,有動漫公司定制的卡通人物形象,有各種奇思妙想的禮品擺設等。這些都是目前市場上3D打印普及型應用。
此外,在制造業的鏈條中,快速模型制造也普遍使用3D打印。傳統制造做模具,成本高、開發周期長,而3D打印可以快速做出原型,符合要求后,再開模具制造。因此,在汽車業、制鞋業和一些行業的新產品開發中,經常會用3D打印進行原型制造。
趙新表示,目前,3D打印雖然已開始應用于小批量的直接制造,但是受3D打印的時間、精度和材料等限制,3D打印還不可能替代傳統制造業,只是利用研發、設計開發優勢,為大批量制造業做輔助?!跋M襟w的宣傳實事求是,有些人對3D打印認識過度,過于理想,到研究院一了解,就會很失望?!壁w新說。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劉江濤認為,3D打印技術在強調個性化、復雜化的小批量生產和模具生產上可以大顯身手,同時也將充分發揮3D打印技術兼具智能制造的特點,擴大其在軍工、醫療、創意等行業的應用。短期內,3D打印技術難以替代傳統制造業,兩者會在較長時間內并行融合。但是3D打印技術會提升傳統制造業的制造形態,改進流程,提高效率,提升行業水平,實現產業升級。
技術提升需協同創新
3D打印正處于技術的井噴期、產業發展的起步期,需要盡快提升技術水平,建立創新鏈
3D打印技術是一個支撐,一個工具,它與各個行業相結合,將促進中國制造升級,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盧秉恒院士表示,增材制造的遠景是“創材”,即按照材料基因組,研制出超高強度、超高耐溫、超高韌性、超高抗蝕的新材料。目前3D打印已制造出了耐溫3315攝氏度的合金,用于“龍飛船2號”,大幅增強了飛船推力。3D打印還從“創材”到“創生”,即打印細胞制造器官,甚至把基因打印在細胞里實現基因變異。
近兩年,3D打印出現了一些顛覆性技術,這一領域現在正處于技術的井噴期、產業發展的起步期和企業的跑馬圈地期。
從3D打印產業鏈的構成來看,產業鏈上游包括創新設計、精密機械、數控技術、材料科學和激光技術,產業鏈中游主要包括3D打印設備的生產,產業鏈的下游主要是三維模型設計服務和打印產品應用。
目前,我國3D打印總體技術水平處于模型制作向零部件直接制造的過渡階段,在直接制造高性能塑料和金屬零件方面發展迅速,局部甚至超過國外水平,但總體上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產業鏈上游的創新設計、精密機械、數控技術、材料科學和激光技術的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外國大公司手中。國產的打印材料性能相對差些,可打印材料較少;工業版3D打印機的激光器存在穩定性問題,整個產業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國內3D打印領域走在前列的公司有陜西恒通、西安鉑力特、北航公司、武漢濱湖、無錫易維等,但是總體來說,企業規模、產值、利潤都還比較小。由于3D打印技術融合了光機電技術、控制技術、材料技術和軟件技術等,目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尚待加強、機器人和數控機床等底層裝備的自動化信息化不夠,這些也制約了3D打印技術的提升。
因此,我國3D打印技術的發展,亟須協同創新,學科交叉發展原創,盡快建立創新鏈。《三生萬物—3D打?。旱谌喂I革命的引擎》的主筆、財政部稅政司調研員李旭鴻建議:加快3D打印技術的發展,要實施3D打印“重大技術突破、重要行業應用、重點企業支撐”的“三重戰略”。大力加快3D打印專用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鼓勵發展數字模型、專用工藝軟件及控制軟件,加速發展3D打印裝備及核心器件;大力支持3D打印技術在重點行業應用和推廣;大力發展航天、航空、電子、網絡平臺等領域的3D打印龍頭企業。
瀏覽更多最新、最快、最有價值的資訊信息,請上d.aau3d.com
除特殊注明的文章,aau3D文章均為原創或者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并鏈回本頁,謝謝!
瀏覽公司更多信息,請掃微信公眾號更多驚喜等著您。
相關推薦
全部評論 0
暫無評論